大学者,非大楼也,大师之谓也。 ————梅贻琦
上班
2014年第一次来北京,按照日程周末参加完区域赛,周一再逛一天北京城,最后返程回学校。
那几天寄宿在学长家,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单间。
一早起来洗漱、赶公交、坐地铁,下了地铁在路边摊上买了两个馅饼,边走边吃。第一次北漂梦破碎了,虽未露宿,却也风餐。
高楼
工作日学长上班,无暇照看我,让我自己出去转一转北京城。
记得那时新浪还在朔黄大厦办公,出门附近就是微软,沿着附近几条街走了好几圈。
不经意抬头望了望两侧的高楼,那是无论在家乡还是哈尔滨都不曾见过的高,高的令人感到迷惘、渺小。
霸面
2016年3月,正是互联网春季实习生招聘的时间点。腾讯笔试意外的挂了,心有不甘,于是去霸面。早上十点钟到,直到下午六点钟,中间不断有同学离开。
当时只有一个念头
我不比其他人差,等到面试官下班。如果还没有面试机会就算了,尽力了,缘分不到罢了
幸运的是拿到了当天最后一个面试机会,顺利过了一面。
二面过程不是很开心,感觉二面面试官对我没兴趣,敷衍走流程而已。
实习
2016年5月末,当时手里只有一个offer。原计划五月底去北京实习,但是某天突然接到百度的约面试电话。决定孤注一掷,把手里唯一的offer拒了。
如果百度面试再挂了,那暑假我就只能”家里蹲”了。
幸运的是最后面试过了,六月初入职。
逆反
人在北京,但心却常常想回家。一想到北京贵的要命的房价、拥挤的交通和地铁、上了年纪后工作的不稳定等因素,恨不得立刻逃离这座城市。
例如回去考公务员、给长春的软件公司投简历、给家那边某自称地方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投简历、想办法看能不能回去进国企等。
现在看来,也是一种成长,可惜浪费了光阴。
新生
18年读了耗子叔的技术专栏,耗子叔的经历给了我很大鼓舞。
国外很多主程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程序员,因为他们的阅历和视野比新人要高得多。近几年国内业界风气不好,很浮躁。很多人说程序员上了年纪容易被裁,不好找工作。那么反思一下,年轻的时候自己干嘛去了。
如Qi所说,Believe In Technology。
真正要做世界一流的工程师,不光要懂产品,还要懂整个商业、整个生态。因为你工作的责任是能够看到将来,把技术展望到将来的需求,把平台、把开发流程、把你的团队为将来做准备。
成长
技术人员的发展路径:工程师 -> 高级工程师 -> 资深工程师 -> 架构师 -> 主任架构师 -> 首席架构师
曾经听T11分享《架构师的成长之路》,总结起来三点:
- 仰望星空
放宽技术视野,看看业界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 -
脚踏实地
技术落地要符合产品需求,时不我待 -
知行合一
不要想一套做一套
格局
毕业时同学间的offer有高有低,但是最后大部分人都是殊途同归。
大学时被身边的同学称作”大神”,以为自己技术很牛。工作后身边接触了一群大牛,身处其中,再无半点优越感。和优秀的人共事,和聪明人交流,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。
三年前同事说:”时间会逼着你变得更优秀。”现在看来,却也不无道理。
暂无评论